近日,澳大利亚库玛拉圣公会学院协会、TAFE学院老师和学生一行来南京云锦博物馆进行参观。欣赏绚烂的云锦艺术品,了解源远流长的云锦历史,体验独特的织造工序……据了解,此次研学团的学生为圣公会学院高三年级的学生,这次来南京研学的目的是来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因色泽光鲜亮丽,美如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研学团的师生了解南京云锦的古老历史及制作工序。对于童子攀枝莲花缎、王锡爵斗牛方补官服、万寿中华妆花缎等经典作品,讲解员也对其制作工序、图案意义和主要用途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除了参观古代云锦艺术品,在云锦生产工艺大厅,研学团的师生还参观了13台不同品种的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并现场感受云锦织造的过程。对此,圣公会学院的学生拉克伦•道格拉斯告诉记者:“以前看过一些云锦工艺品,但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云锦的制作过程,复杂和精细制作工序让我震惊,得知完成一幅云锦作品需要耗费两三年的时间,也让我对这些工匠师傅的毅力和智慧心生敬佩。”



随后,研学团一行来到周双喜大师工作室,进行手工意匠体验。据工作室的手工意匠师邓丽艳的介绍,手工意匠是制作云锦的第二道工序,是将设计师的手稿以表格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在图纸上,以便后续的挑花结本和上机织造。在手工意匠师的带领下,研学团的师生戴上围裙和袖套,小心翼翼地用毛笔沾取颜料,仔细勾勒着图案边缘,专注地体验这项精细的工艺。圣公会学院的学生赖莉•希基表示,“在这次手工意匠的体验环节中,由于勾勒图案的毛笔很细,我的手不断颤抖,很难精准地将这些图案表现在图纸上,所以这也让我认识到制作云锦是一项需要极大毅力和耐心的工作,也让我对这项中国的传统织造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谈到此次研学行的意义,研学团的带队老师张老师表示,“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习中文十余年,但是能够学以致用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非常能有此次机会,让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国生活,进一步感受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