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下午,未来学院2018“少年极先锋”极地分享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报告厅举行。
分享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赵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付健捷,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马栋,未来学院院长丁琛,以及参与极地科考的数百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了分享会。
丁琛分享往年极地研学精彩过程
中国教育科学促进会秘书长、未来学院院长丁琛发表了在会上分享了往年极地科考的精彩内容。在谈到未来学院的“少年极先锋”极地研学项目时他表示“少年极先锋的口号,就是真的做科学,做真的科学。让孩子做真的科学。”
“八年前,很少人关注南北极,那里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到了今年,极地的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极地去了解它、走近它,研究它。”丁琛在介绍研发极地科考研学营项目的情况时指出了未来学院在极地研学方面的前瞻性。他还表示,在极地研学中的同学们是演习科学的使者,是保护地球的使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丁琛曾在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科技部、外交等任职,对中国科技发展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也使得他在担任中国教育科学促进会秘书长的同时,成功创办了未来学院并在其中研学营类型和内容的制定上有机地结合了科学考察的主题。在本次分享会中,他回顾了八年极地科学研学营的发展和现状。丁琛认为,孩子们参加极地研学科学营,要在快乐中触碰科学,在科学中寻找快乐。
专家、孩子及家长共同分享极地美好回忆
“少年极先锋—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是未来学院倾力为青少年打造的体验“三极”世界(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深度科学考察研学课程,旨在带领青少年了解极地环境,体会自然环境的脆弱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全球节能减排、让他们更加爱护与珍惜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提高自身环保的意识和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以下是发言实录:
好,感谢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能够今天下午来到极地的2018年活动的分享会,跟我们一起再回顾一次过去的这八年间我们同学们是怎么样在极地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的,以及我们今年在南极和北极的整个活动的一个回顾。
在这儿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八年前,当初我们刚开始做这个活动的时候的情况。
在2011年的时候,当初我们在咱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老师的倡导之下,就决定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人群的极地科学教育。所以在11年的时候,当时我们组织了14队中学生、小学生前往北极,当时在高老师还有周友红老师的带领之下,前往北极开展科考。这是当时我们出发前的我们所有的团员和家长们合影。
这是我们到了北极在海边进行考察时,拍的一些照片。还有当时我们乘坐了一个小船,沿着那个海峡海湾走了大概一百多海里就返回了,像我们现在每年都要坐十天的船,那时候不知道还有这么大的海滩能走那么远。
另外我们当年在极地冰川上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冰川考察,那个时候我们还带了,还有狗,大家可以看到那是我们专门请了当地的一个导游,背着枪带着狗,到了一个离镇子特别特别近的冰川上到那里去考察。后来我们每年有时候也组织学生去,但是就再也没带过狗也没带过枪,因为太近了。
这是在冰川考察的时候同学们取冰晶。还有同学们他们不辞辛苦,带着大望远镜到那个地方去,专门做了太阳的研究,因为极地在夏天是极昼的,所以就一直做太阳的研究。我们在南极也做这个研究,后来发现不太现实,因为那个船老在晃,所以望远镜对不准。这是他们在做环境方面的一些采样和测试,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队长,体能体育特别好,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有很多的像个人表演一样的动作。所以这是2011年。
那一年回来以后我们当时十四个学生我们有十一个学生完成了论文,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论文,而且那一年全部都参加比赛,也第一次拿到了全国性比赛的一等奖,甚至还有十佳的,小院士那一年的十佳有一个是我们的学生获得的。
所以从这周开始实际上极地科研教育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间已经成型了,大家感觉到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去做,怎么让同学们站在一个特别前沿的位置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障碍。
在2012年的时候,刚才丁林院士说的,他带着我们的学生,另外还有八位专家一起去南极进行科考。那个时候中国的青少年唯一的一次去南极就是在1986年的时候,当时是杨海兰同学,是我们北大附小的同学,跟着团中央一起去建少先队纪念标。之后的几年其实对青少年来讲就极少涉及过极地,尤其是南极。所以在那一年的时候,当时我们第一次非常大胆的提出来让孩子们应该去坐船科考,我们就跟外方联系,正好包了那条船,就是现在同学们经常坐的这个船。这只船当时2012年的时候刚刚买下来,刚刚装修,我们那次去南极是他的首航,所以他的首航就是载着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去南极做科考。当然这个船现在每年往返,一年要走十多趟极地的巡游,但是每一次我们在船的时候,当时船上所有的船员包括船长和带队老师对觉得最喜欢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上船,因为科学性很强,他们也觉得很有意思。
当时我们2012年的时候,拍摄的船,这是我们在船上的合影。
那么今天来的有一位团员也是我们的2012年的团员,到现在来讲他已经大学四年级了,就是坐在这儿的石兰坤同学,现在在北京交通大学。
这是我们第一次去拜访长城站,当时站长和站上的很多专家都出来迎接我们,给孩子们介绍站上的情况。这是当时我们在南极科考的时候。
大家可能看到这张图会知道南极的企鹅有多多,实际上南极的企鹅比这个还多,到那儿的时候满眼忘去到处都是这些黑白点,密密麻麻。
这就是当时丁老师丁院士带着我们地质组的同学在长城站旁边的那个化石山在那儿采岩石标本,而且他们那时候很巧采到了煤矸石,采到了一些煤矿,所以就能证明南极原来是有很多植物的。那么丁院士后来回来带的两组学生的论文,都获得了当年的全国赛的一等奖。
这时同学们也在做气侯变化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当时丁林老师参与的。
到了2012年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了北极,当时我们在去北极的时候我们也是第一次乘船开始巡游整个岛,那个时候刚好咱们黄河站的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张方老师在站上,他完成了他站长的工作以后,就顺道搭上我们的船,带着我们的同学们一起环游北极。这是当时同学们在黄河站前面的合影,就像我们今年一样。
这是当时张方老师在船上用他的设施设备采集海水的样本以后,给同学们做抽滤,然后带同学们观察微生物,做海洋环境的微生物研究。
这个老师大家能认出来吗?穿蓝衣服的老师,今年去北极的同学们?李老师,李志军老师。所以李老师从2012年开始就带领我们的同学们在北极南极进行科考,这是赵新老师,带着同学们在观察北极的植物。另外还有在黄河站,当时同学们在上面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时光非常的快,一晃我们已经八年了,这八年整个的历程其实都是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某一年我们带着同学们去极地的时候,整个的过程还有同学们的音容笑貌都立刻的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这八年的时间不短,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他完全可以从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可能已经走路到大学甚至开始工作了。
到今年,我们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从2011年到2018年,今天正好有几个统计的数据,可以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八年来我们有超过五百个中小学生去过南北极,我们整个的乘船的航行的路线距离是超过两万八千公里,我们的飞行距离超过了五十万公里,我们有三十六位科学家参与这个项目,那么这三十六位专家一共有六十七人次因为有的专家他可能去过多次,有六十七人次前往极地。我们有十五位的特级教师和辅导员去过极地,带着学生去极地。有八位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和记者也跟着我们去过南北极。我们的学生回来以后一共完成了超过一百七十篇的科研论文,极地的论文,有四十六篇论文获得过全国性的大赛两项,另外我们还拍摄了一百二十多集,将近一百三十集的影片。所以这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的极地八年的活动实际上积累了非常多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自己的研究,我想对于每一个同学自我的成长和改变都是非常大的。所以从前年开始,我们就也不再说二零一几了,或者也这么说,但是在后面一定要加一个第几次队,这个是进我们国家的极地研究中心学习的,就是将来我们的同学们你们在哪年去的可能你就是哪次队的队友,我们将来在十年的时候会出一个大的相册,把每一年每一次队友同学们所有的照片所有的情况,包括现在的情况都会整理进去,做一个十年的回顾。所以我想随着这个项目继续深入在做,我们每一位同学实际上都是在每个队里面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回忆。
少年极先锋的口号,实际上就是真的做科学,做真的科学,让孩子做真的科学。那么我们的孩子呢,通过这八年的考察,大家可以感受到在八年之前的时候我们还很少有人去关注极地的,觉得南北极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成人都很难去,更别说孩子了。但是到了今年,我想极地的整个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到极地去了解它,走近它,研究它。所以同学们第一,我们是科学的使者,我们到极地是做我们的科学研究的,我们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去了解世界,了解自然。这个经历来讲不是一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的。第二,我们也是一个保护极地的使者,就像我们去极地,我们去研究它去观察它的时候,同学们也在自己动手保护他。比如说我们可能在极地科考的时候看到有很多的垃圾,就像今天我们在北极一样,我们把这个垃圾都收了起来,也带回来,甚至王老师还专门拍了一个垃圾的片子给大家看。还有就是我们学生成为艺术的使者,除了科学以外,同学们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演出自己的才艺,也在向国外的游客们,国外的各个国家的人们展现我们中国非常好的文化。
我们的同学们在整个的极地的考察过程中都各自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就像一粒种子一样来到了极地的,南极北极的土壤里面,那么再过几十年以后,我想这粒种子不但在我们孩子自己的心里会成长起来,而且对于人类在极地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成为一棵大树。
今年,2018年除了在南北极科考之外,我们还举办了一个国际青少年的极地科学艺术节,那么这个节实际上是我们从去年前年的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希望能够让同学们有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科学的能力。所以这个极地科学艺术节提出来了以后,获得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大力的支持,也获得了挪威驻华使馆还有我们国家驻挪威使馆的支持,我们也都向这两个使馆做过详细的汇报。那么今年在北极考察的行动中间,我们就举办了一个极地科学艺术节,那么在这个艺术节上,我们一共推荐了63篇科学作品,还有56个书法绘画曲艺、歌唱、舞蹈、器乐等等类的文艺作品,参加了我们的这次艺术节。在节上我们跟各个评委也都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打分,打分的结果我们目前都已经出来了,今天这个分享会在后半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为我们今年获得极地科学艺术节奖项的同学们进行颁奖。
我想我要介绍的情况就是这样,也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支持少年极先锋活动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家长,还有特别是我们参与整个活动的各位中小学生们,希望你们能够在未来把极地的旅程当做你们人生的一个很特殊的经历,我希望能够开启你们未来走进科学的大门。
我也在这儿代表我们整个的主办方来表态,在以后我们会继续非常认真的把这项活动做好,让他成为一个长期的,代表我们中国在极地的文明还有对极地的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