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暑假里,您的朋友圈有没有被游学晒娃照刷爆?随着游学市场的成熟,低龄化趋势明显,家长已从看重安全到看重课程,从粗浅的“打卡”变长“玩深度”。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掷几万元给孩子过暑假已进入能“承受”的范围,但怎么选择才能让投入产出比更高,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学会独立,并且真正能提升素养呢?

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学生在1.8亿,游学、夏令营参与比例预计在5%左右,近1000万人次。中国赴海外研学的主力军以青少年为主,且研学风潮正日益低龄化。



针对研学旅行,教育部等11部门在201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而针对出境研学,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已下发《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

按照《指南》,境外研学旅行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应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半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研学是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的融合,要兼顾“游”与“学”,让孩子的海外之旅游真收获,让家长的教育投入有真回报。

游与学,本身就包含了寓教于乐的期望。在不少家长心中,预期吧假期改造成为“第三学期”,不如用游学让孩子得一闲暇、放松身心,肚子体验国外教育、了解风土人情,也有助于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其出发点是好的。

游学市场属于“交叉地带”,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都尚未对游学市场作出明确的规范。为学龄前儿童选择海外游学项目,应该选择正规机构,并切实了解和考察所选机构推出的项目安全保障模式和遗忘该机构推出项目的安全系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