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目的意义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
三、活动设计思考
(一)研学旅行活动对象和时间安排
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对于中学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课业压力负担相对轻些,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学校,融人社会,去感知祖国的地域民俗
为减小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难度,确保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要尽量错开寒暑假的旅游高峰期,结合研学活动地点,一般选择在学年的第一学期11月或第二学期5月为宜。
(二)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形式
学校统筹,年级组织,教师参与,小组管理,集体出行,集中食宿。
(三)研学旅行活动地点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依据
我校结合校内的校本活动课程特色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参考不同年级的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的学段特点,由学校和年级共同研讨设计研学活动地点和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呈现方式,我们一般分为“单地域多选模式”和“多地域单选模式”两种。年级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选择。
单地域多选模式,指的是年级学生整体统一去一个地域,研究学习内容多元化。多地域单选模式,指的是年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课程研究方向,自愿选择加入不同的几个专题项目组,年级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地域,研究学习内容专题化。
四、方案设计与实施
以我校高一年级学生为例,依据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首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采用的是“单地域多选模式”。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最终商定以“游锦绣三秦,学延安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峡西研学活动。具体方案设计和实施如下:
(一)研学课程设置
课程活动一:回顾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课程活动二:寻访民族之根;
课程活动三:穿越古今一一梦回华清池;
课程活动四:讴歌中华魂。
(二)具体安排和实施
我校高一年级157人,除几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外,其余同学都参加了本次研学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在研究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方面,我们结合我校的研学活动课程,提前设定了四个大的主题方向,这四个主题方向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我们所有的班级都参与其中,但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具体分工如下:
高一(1)班侧重于延安精神方面的学习研究,重点活动地点: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
高一(2)班侧重于西安古都
高一(3)班侧重于民族精神方面的学习研究重点活动地点:延安革命纪念馆、壶口瀑布、黄帝陵等。
高一(4)班侧重于华夏
(三)研学旅行活动的行前准备工作
1、“一卷”“两书”和“四会”缺一不可
(1)研学活动学生调查问卷
(2)研学活动家长告知书
(3)因伤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家长申请书
(4)研学活动家长委员会成员见面会
(5)研学活动行前教师职责分配说明会
(6)研学活动行前学生说明会
(7)研学活动行前家长说明会
2.研学手册的编制
为了确保本次研学活动的有序推进,我们编制了《三秦行》研学手册。手册从核心组指导教师,到陕西历史和
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我们依托高一现有学科穿插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的微课题研究,它涵盖了高一年级,语、数、外、理、化、史、地、政八各学科。这八个学科微课题均匀地分布在研学的五天中,同学们在完成研学主要侧重内容的同时,也很好地达成了对学科知识的课外延伸。
3、选择在海淀区有备案和认证资格的研学旅行社完成学生和研学活动保险以及相关研学旅行费用的上缴。
4.对不能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做好相关的任务分配。
学校为几名因伤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提供了网上研究学习任务,他们虽不能够随集体一起实地研学,但他们可利用手机微信时刻与集体取得联系互动。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两种完成研学任务的形式,在家由父母监护独立完成或到学校由专任教师辅导其完成。
(四)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点工作
1.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交通换乘和接送问题。
(2)组长负责制。年级组长负责全体同学的安全问题(班主任老师协助);课题组指导教师负责全组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活动组(4~6人)小组长负责全组同学安全问题;用餐组组长负责全桌同学的安全问题。
(3)住宿安全问题。晚上回到酒店后,严禁任何同学以任何理由再次离开酒店,特殊情况须向主管教师说明,晚上10:00--10:30查寝。
(4)教师夜里换岗值班。第一班,晚上10:00-11:30;第二班,晚上11:30—01:00。
2.确保每晚的研学活动总结时间
每晚8:00—9:30为研学活动时总结时间。指导教师每天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遇突发事件,现场第一发现人要及时与主管教师报告,主管教师要第一时间上报年级组长并及时赶往现场,年级组长要第一时间与随行主管领导沟通并及时赶往现场,遵循层层上报制度。
五、研学旅行评价
(一)家长层面
为期五天的研学旅行,家长们每天在班级群里,都可以收到班主任老师对孩子们研学表现的反馈。家长们虽在远方,但都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家长们也通过微信实时地与老师们交流着他们眼中孩子们的点滴成长,把家校沟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二)教师层面
我们本着“研学中,成长中”这一活动宗旨,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学习时,给了孩子们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博物馆学习,旅行线路设计中要有
1.优秀学员评定
学生上交研学手册,学科指导教师检查评阅,核定等级,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每班评选出10名优秀学员,由学校教学处统一给予表彰。
2.优秀研学小组评定
学科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小组微课题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由学校教学处统一给予表彰。
(三)学生层面
1.真情流露一随笔
学生们在整个研学旅行中,及时记录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各研学小组制作活动视频一陕西记忆
年级牵头,将各小组的优秀视频选编,制作陕西研学记忆精彩视频展播。
3.语
结合此次陕西研学经历,各班自编自演了四个课本剧和两个诗朗通:
课本剧:
高一(1)班《长恨歌》;
高一(2)班《鸿门宴》;
高一(3)班《西安事变》;
高一(4)班《荆轲刺秦王》。
诗朗通:
高一1班《延安颂》;高一3班《黄河颂》。
拥有了上述研学成果,学校在上学期末工作临近结束时,在我校新礼堂隆重举行了《三秦行》陕西研学优秀成果汇报演出。
孩子们为了这次演出,可以说是从陕西延安,一直准备到首都北京,期末考试一结東,他们就利用老师们的阅卷时间加紧排练。在一次又一次的课本剧排练中,他们逐渐把握人物的性格和语态,重温那段历史,最后在全校的陕西研学汇报表演中,以极为精彩的表演形式,将那一段段历史风云再次展现给全场的家长和全校师生。
回顾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最为看重的是学生们的心理成长。学生们们在丰富学识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达成了情感共鸣,每一个孩子都受益匪浅。他们在群体生活中学会了互助和谦让,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们在故居和碑亭面前,感触到了昔昔日的历史风云;他们在黄河壶口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升华了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