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进大自然边玩边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参加户外夏令营,徒步亲近大自然。走进乡野,体验收割谷子。在国学夏令营大讲堂学习农耕

刘惊铎

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国家开放大学

曾任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部部长、中国德育中心主任、中国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国际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等。

新时代,生态体验已成为德育现代化的新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

研学旅行是典型的体验教育方式,是近年来开始在国内兴起的新兴活动,研学旅行传承了中国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也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相契合。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义的地方,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为他们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将研学旅行市场开发与生态体验教育结合,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1 教育需要生态体验

日本儿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窗边的小豆豆》中提到的巴学园是一个理想的校园,小豆豆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正是这样一个如梦似幻般的地方,使小豆豆的童年充满了美好韵律,也使她从曾经的“淘气包”,成长为一个可爱、懂事、善良、快乐的好孩子。小豆豆的故事和情境中所流淌的教育思想,暗合了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生态体验教育理论和模式。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生态血缘关系,需要做一番实践的透视和理论的反思。

有两个事实颇值得关注:

一是在“巴学园”里的师生和校长,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

二是在生态体验现场,时时处处人人全息沉浸、感动生命,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教师享受职场幸福。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次课程与教育改革,每次都在探索怎样克服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如何消除教师职场倦怠感。但令人困惑的是,迄今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教育不在于哲学上的穷究,而在于生命中的体验。随着人们生命意识的凸显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基于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理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可以尝试冲破固化德育的樊篱,对学生进行生态体验式教育。

即: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德育的生命成长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用智慧与行动引导,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生长、发展、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生态体验理论的教育价值理念,倡导生命成长的生态多样性,强调体验是教育的本体,通过三重生态因子的圆融互摄,优化师生生命样态。强调生命有多精致教育就应多精致,好的教育应像原始森林而非人工林,每个学生都应享受到适性、适切的教育。犹如生态农业中,只有充分关注土壤、水分、温度等是否适宜,才能让庄稼茂盛、成长、丰收。生态体验教育实践倡导顺应学生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生命成长意念。若想求得学生智能的健全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其他相关身心素养的结构性培养,如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刺激,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质的培养等。

体验,我们非常熟悉,但又时感陌生,似乎只可意会,正如

德国现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也许我们知道

我国古代早就有关于体验的解释。《淮南子·范论训》中说:“圣人以身体之。”《荀子修身》中说:“笃志而体,君子也。”其中的体都是指实行和体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体验的解释为:“①亲身经历,实地领会。②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及亲历中获得的经验。显然体验不仅以身体之,而且以心悟之。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也给体验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体验就是人们以一种从本质上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

体验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老子、孔子、王阳明等古圣先贤的思想源流之中,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西方思想家卢梭、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与观点之中。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识到教育领域中生命所固有的价值,在个体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教育必须听听生命的发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显现。他指出宗教蒙昧主义和神学思想对人理性的窒息,使人愚昧无知,并从其“自然神论”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他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性化的本质特性。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2创建生态德育模式

从生态体验哲学的视界审视教育,小豆豆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并以科学的理念、模式和生态圈呵护其健康成长,谨防以教育之名行损害孩子天性之实,压抑或消磨其生命潜能。

黑柳彻子说:“怎样才能使孩子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们损害,而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过于依赖

显而易见,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有着重要的新时代教育与生命成长价值。因为与体验相对应的是知识、理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走进了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丢弃了学习的主体,远离了生活和实践,冷漠了情感,闭锁了心智。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途径狭窄,甚至不会学习,不会主动获取知识。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把体验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通过体验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习过程和途径,丰富情感和经验,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其价值不可低估。

中国的传统教育

近两年,我们也在组织一些体验教育。以我们曾经组织的周秦汉唐

有学生在日记里写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兵马俑让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折服,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让我感受到中华

羊肉泡馍、饺子宴,特色浓郁的地方饮食也引起学生们极大兴趣,通过饮食

在我国德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德育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其深层阻力来自片面知识灌输及学科化的路径依赖。根据国际德育大数据显示,回归生态、关注生命、凸显体验、基于网络,是德育现代化的时代基因。生态体验教育模式是全息体验、互动滋养、群集共生。这是一种回归生态,回归生命,回归生活世界,凸显愉悦体验的教育思想。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体验教育已经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深化和拓展,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实践教育模式,正朝着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

3体验生命温暖的旅程

我们生活在体验中,生活中处处有体验,但不是有生活就有体验,有经历就有体验。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有深度的体验。那么体验教育如何进行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中小学实践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必须看到,社会观念在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念在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教育环境条件在变化,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

国内外30多年的大样本科学实验、现场扎根性研究反复证明,通过生态哲学观、德育哲学和实践模式创新,实施兼具体验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生态体验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破解立德树人的实效难题。分析发现,在生态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和导引者一起渐次实现了性命合一的生命状态,自觉融通三重生态关系,享受德育过程,并日渐臻于每天诗意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体验一路赏风景、一路欢歌笑语的生命成长境界。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生态体验包含有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之境中的生态体验,它侧重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概括来说就是“处处德育场,人人德行师”;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如何把领悟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完善自我,是三重生态体验的最高境界。

“生态体验教育”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实践环节:聚焦真问题+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和理论提升。

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

比如营造一个体验场,创设好体验氛围,是使体验者顺利进入体验之境的关键。没有体验场的营造,开放式对话缺乏氛围,体验者没有诉说真实感受的情绪。比如,给学生营造的场景是正海洋上航行的轮船“泰坦尼克”号,船不幸触礁,还有15分钟就要沉没了,但救生艇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获救,谁应该获救?通过这些体验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集体建立需要的要素,如得力的领导、统一的规则、成员间团结协作、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并学会关爱集体,关爱他人。

生态体验教育凸显生态在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价值,凸显体验在教育过程和实践效能中的作用,因此设计、组织好体验活动是生态体验教育成败的前提。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现代教育智慧的结晶,践行教育理想,追求教育品质,用先进的

4记者:生态体验教育与研学旅行是什么关系?

刘惊铎:我认为,生态体验教育与研学旅行之间是一种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深度融合关系。新时代的教书育人不再是传统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素质教育的角度,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来看,体验教育正在全面升温,而研学旅行便是典型的体验教育方式之一。

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

从政策角度看,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地阐明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性质,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高中阶段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尤其在价值体认方面明确提出:“通过研学旅行,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

记者: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的旅游活动有什么不同?

刘惊铎:一是研学旅行活动属于教育的性质,旅游活动属于旅游的性质。二是研学旅行活动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旅游活动是由旅游部门或机构出面组织安排的。三是研学旅行活动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而旅游活动则是自由、闲散或以旅游团的方式开展的自由行或团体游。四是研学旅行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而旅游活动则是自由放松心情,观察赏景的一种旅行。

过去,人们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事实上,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研学旅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这种大趋势,超越学校和课堂的局限,让中小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这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的创新形式,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

记者: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破解重旅游、轻研学的现状?

刘惊铎: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推进方式之一,研学旅行愈来愈受重视。但少数家长对研学旅行难免存在误解,研学旅行成为少数学生的名校游、奢华游,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也没有真正惠及到大多数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最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把研学旅行当作了单纯的旅游,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有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做出包括但不限于既有生态体验教育理论指引,又有生态体验实践模式设计与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与操作体系及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由作为导引者的研学导师陪伴、指导、一起体验,一起成长,并将之贯穿于研学旅行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研学旅行重旅游、轻研学的现状。

记者:安全是保障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研学旅行风险如何规避?

刘惊铎:自从出现了一些师生出游的安全事故之后,就有不少地方和学校(含幼儿园)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便不敢去规划和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这种状况客观上已经成为深化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根据我们30余年组织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首先要有科学、完备的安全预案。其次要有精细、严密的组织流程。再次要发动师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师生成为体验者(主人心态及行为方式),而不是旅游者(客人心态及行为方式)。

至于研学旅行风险如何规避,我们可以探索和实施一套全新的研学旅行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或模式——把研学旅行的内容和方法交给教育专家和研学导师,把安全风险防控交给旅游专家和导游。

——更多研学资讯,请关注公众号“多彩贵州研学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