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节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水族端节

项目级别:国家级名录

项目类别:民俗类

项目民族:水族

项目流传地:端节大多集中流传在都柳江上游地区,即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聚居区为中心辐射到四周的都匀市、独山县,以及荔波、丹寨、榕江等县(市)乡镇的水族村寨。

主要内容

水族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年节。在水历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对应夏历8~10月),以亥日计算过节日期,按照宗族血缘关系为活动主体分批轮流过节,过节批次较多,原分9批,现合分为7批,首尾间隔约50来天,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年节”。

端节祭祖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祭祖期间,全家忌荤食素,以表对祖先的尊敬。祭祖用素食忌用动物的肉作供品,但鱼和虾却不禁,传统的“鱼包韭菜”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端节跑马前须要祭马坡(黄晓摄)

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水族人有养马的习惯,据说这与其民族起源有关。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大年初一)午饭后进行。这一天,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来到端坡观看跑马。骑手多为男性,赛马前,寨老要在端坡上摆上供品,隆重祭祀开辟端坡的祖先,祈求保佑端坡赛马活动平安无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毕,寨老骑马开道后,方可赛马。

端坡赛马(韦毓祥摄)

三都水族端节,又称“瓜节”,与汉族春节意义相似, 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水语称“借端”“过端”。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水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和四季,把农历九月作岁首,每逢亥日,水族各地依传统在各村镇分批过节,要分7批持续两个多月才过完,号称史上最长的节日。

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

水族自称“睢(suǐ)”,关于水族的来源,有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重要价值

端节体现了水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水族本土文化。根植于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水族人民生息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反映水族稻作文化的特征,还反映水族古代血缘氏族部落分批庆贺丰收的祭典遗风;节日集中地传承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对歌等艺术表演形式;尤其反映了南方民族独有的以赛马活动为年节竞技娱乐方式。端节特殊的节日文化事象,具有确定水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作用,以及见证水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存续状况

因社会变革等因素,端节浓郁特色日渐消失。

2006年,“水族端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