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国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无论家庭怎样贫困,只要孩子努力学习,走进学校大门就会有保障。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已成社会共识。但是,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仅在经济上有所欠缺,因为所处环境的闭塞,在见识和沟通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后就业竞争力较弱。为了解决这些短板,有些学校已经在尝试升级版资助了。
陈柳青是华南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她的家乡位于粤西的贫困地区。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两个弟弟和重病的爷爷,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不到三万元。陈柳青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部靠奖学金和助学金来支撑,生活费成了难题。父亲微薄的收入还不够两个弟弟和爷爷的开销,所以她只能通过勤工俭学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如今,陈柳青做家教攒下了一点钱,除了自己用,每隔一个月还汇钱给父母补贴家用。
这份家教的工作,是陈柳青在学校为服务勤工助学学生建立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系统中找到的,每小时有60元的收入。这个系统是2006年大学城校区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建成的,每年为学生提供校内固定岗位1500个,校外兼职近2000份,其中有90%以上是贫困生。通过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优先报名薪资较高的岗位,也可以优先获得就业培训资格。
除此之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还有一个特殊的成才计划。学校注意到贫困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往往存在不自信,甚至有怯懦的表现,如何在大学期间塑造好这些学生的性格,是育人成才的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的“青云计划”,是在从经济资助到发展性资助转型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每年在校内选拔60名学生,通过五个部分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
这个计划主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发展,通过学业以外的创意性课程学习、公益社会实践项目、任务完成考核激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性,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自信和待人接物的本领;二来帮助他们认清自身优势,在将来的职业规划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年跟陈柳青一批的六十名“青云计划”学员在学业和能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而这些提升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目前陈柳青在一家教育机构做兼职老师,每个月上课的收入为3000多元钱,比一般的兼职家教收入要高一些。
研学美国费用全包贫困生也有看世界的机会
邝健标是广东药科大学的大四学生。他的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患有高血压,在家照顾几亩果树,收成最好时一年赚3000多元。父亲身体也不好,靠打点零工维持生计,前不久因为肾结石住了院,这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加拮据。
邝健标的高考成绩不错,报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药专业。这是因为当年他的姑姑长了肿瘤,全家对这种疾病本身一无所知,当时的茫然深深地敲打着他的内心。他下定决心学习医药科,要成为改善农村地区医药常识匮乏现状的一份子。
然而,医药类要比其它学科的学费高出许多。为减轻家里负担,邝健标只能勤工俭学、拼命学习,每天都是深夜才回到宿舍。但努力终有回报,大学期间,他拿到了几乎所有奖学金奖项,学费也因此有了着落。
广东药科大学2014级学生邝健标:我大一开始得了学校的奖学金,后面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基本上每年都拿到了,甚至连续拿了两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外研学项目,让自身条件优秀的贫困学生赴美国、德国等进行海外研学活动。每个高校限一个名额,基础条件是各科目学习成绩优秀、在校期间没有出国经历,且通过国家级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经过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的筛选后,还要在学校进行公示,没有人提出异议后才能确定名额。
邝健标成为了今年海外研学项目美国团中的一名学生,跟大部分学生一样,这是邝健标第一次出远门。在陌生的异国土地上,这些不善言辞的贫困大学生们将自己的感受逐字逐句记录了下来,字里行间满是兴奋、激动与感激。
去年海外研学项目有124名学生,今年增加到了139名,每个学生的花费在3万元,费用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学生所在高校共同出资。尽管增加的人数仅有15名,但是仅在资金上就要增加45万元,其它工作的难度也不小。家庭存款少、收入少、单亲家庭或者孤儿,这些条件都会成为顺利办理签证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让贫困学生最终成才,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样重要。广东省教育厅从给领事馆开公函、申报材料,到培训学生面签,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终于让这些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到了万里以外的大洋彼岸。
广东省教育厅助学工作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任柱:开阔他们视野之后,他们的自信、爱国热情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半小时观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国家坚定实施中的一项国策,但眼下,教育扶贫工作并没有停止在一个经费的资助上,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教育扶贫工作,已经从资助型向发展型逐渐转变。不仅是要资助贫困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而且开始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各项能力,校园内外,甚至漂洋过海,从人才实实在在的学识技能上,去解决贫困的问题。送君上马,再扶一程,我们为各大高校扶贫方式的转变,真心点赞,也祝愿孩子们,由此扬帆,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