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行。

《海洋世界》主编、国家海洋局研学项目负责人向思源受邀参加会议,对她一直以来从事的海洋研学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对研学旅行的内核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向思源在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上发表讲话(摄影:刘小宁)


向思源说:“关于海洋意识教育,我一直在思考。所有的研学旅行最终都是孩子性格的养成,我们的社会和未来需要综合素质非常强的孩子。”同时,向思源阐述了自己对研学旅行未来的建议“我们的研学活动,要有一个规模上的要求来衡量研学旅行的成果。我希望每年能出一个孩子们的性格报告,来衡量研学活动后孩子意识、综合素质有没有提高。“

“海洋研学主题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连续性、综合性、全局性与整合力的建立;在探索海洋与世界、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过程中,培养青少年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锻炼共情能力,并找到世界的意义感与仪式感。我们做研学也好,做专题夏令营也罢,都是为了孩子们成为:眼中有星辰大海,脚下有丘壑万千,心中有文化绵延的立体的、多维的有用的人。”向思源说。

正如向思源所说,搞研学,无论是研学教育机构,还是青少年教育专家,最终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孩子。研学教育能快速发展,正是集结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努力让下一代成为是真正有情怀的人,成为“眼中有星辰和大海,脚下丘壑万千,心中有中国文化的绵延”的人。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而研学教育最终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情,而是全民素质的提高。”

本次论坛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到会嘉宾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均,中国“当代徐霞客”、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海洋世界》主编向思源等十余位行业权威人士。论坛围绕研学行业中教育的个性化、流程执行的标准话、研学机构与互联网如何实现强有力的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感谢中国网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给我这么优质的机会可以给各位专家领导汇报工作。先介绍一下背景,我们的夏令营叫做中国海洋知识夏令营。从08年开始,一直到今年,已经做了11届。在对教育的探讨过程当中发现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跟研学有很多能够结合的地方。我们夏令营背景是这样:2008年的时候,海洋局认为有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职责,其着力点就是在青少年,当年做了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的冠军是去南极科考,亚军去北极科考,季军跟着大洋一号科考。中学组前20名的获奖学生来参加夏令营。是这样一个体系建设,产生了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

我是属于海洋出版社,因为《海洋世界》定位是青少年杂志,从2008年开始,局里认为这个杂志适合做青少年的活动,就把这项任务放到杂志社。综上就是跟大家先介绍一下渊源。

到今年11年做下来,我认为整个夏令营,他要有主题,内容,形式,线路安排,专家配比,带队老师,营地对接等。这11年还是积累了很多一线的经验,比如说营地的选择。我们永远都不能选择宾馆,我们必须要是封闭的,保证晚上孩子不跑出去(的地方)。所以只要选择一个沿海城市的时候,先选择营地,首先他要是封闭的。这些年积累下来,我们在青岛、厦门、舟山、大连都有一些基地和学校。因为要保证安全,基地是首选的。同时,基地能不能给我们配比,比如说有一些基地是拓展的营地,就会有一些教官和辅导员直接给我们配合过来,我们作为杂志社,我们在做的是内容上的建设,要设计我们夏令营的环节。一开始我们非常注重海洋科普知识传播,所以我们每年夏令营都邀请两到三个海洋专家来给孩子们上课,比如说我们请到蛟龙号深潜员等一线专家和海洋工作者。

我们到了一个沿海城市之后,尽量避开旅游景点,尽量利用到海洋行政资源。比如到青岛之后我们协调海景船、大洋一号船,这些是我们能够协调的。因为今年有一个机构改革——自然资源部,一开始我们不知道部里对海洋(教育)支不支持,今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给我们下了文件,到了舟山协调当地很多政府资源和海景、军队的资源,这个保障还是蛮大的。跟商业夏令营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有部里面经费的配比,我们定价不是按照市场定价的,实际上这个营还不是很商业化的。还有一个特点,我们从2008年开始,因为2008年有汶川地震,那一年把四川抗震小英雄,接来了十个孩子组织过来(参加夏令营)。从那年开始,我们特别注重跟内陆地区的互动。

今年国家对于海洋工作的定位叫陆海统筹,我们从今年开始,到明年,我们要在内陆重点选取18个城市等一些学校跟我们合作。今年贵州毕节的10个孩子和1个老师,和井冈山的10个孩子,我们资助他们从山里面出来,“带着山里面的孩子看大海”的活动,整体夏令营高度上和发展上,有一个提高全面意识的情绪在里面。

我做了11年(夏令营),后来我发现我做的是教育。整个的夏令营,或者研学旅行,是要配备很多人的。每一个孩子后面都有六位家长。每年夏令营我要签安全责任书,一旦出问题,什么都不用干了。十几年了,没有出过安全问题。而且今年我们还上了新的环节,皮划艇和一些水上运动,又担了很大的风险。做下来之后,我一直思考海洋意识教育,最后我们所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孩子性格的养成,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是要综合素质能力非常强的孩子。

每年有内陆,沿海,北京地区的孩子都在营里面。内陆、沿海(孩子)互动非常明显,这里就暗含了包容、冒险、开放、利他、公平的海洋精神。我如果再继续设计海洋夏令营,我希望每年要出一个孩子们的性格报告,自然资源部对我们的活动要有一个规模上的要求,最终拿什么衡量孩子的海洋意识有没有提高。国家在深度融合,命运共同体大的环境下,孩子怎么样培养,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五种海洋性格,这种性格要通过不断的互动、摩擦(来形成),是这是我工作所在。我以后的工作思路是要加大18个省份的合作。我认为把孩子们从大山里面带出来很重要,孩子第一次出山,第一次看见海……我们的夏令营也好、研学基地也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情怀的人,成为眼中有星辰大海,脚下有丘壑万千,心中有中国文化绵延的多维的人,是我们作为海洋工作者的己任。不仅仅是海洋的事情,最终就是我们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网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最终希望能够把我们所有资源集结在研学旅行上面。

这是我对研学,从海洋的主题角度做一点分享,谢谢大家。(文:艾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