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浙江74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自2007年以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了五批共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以196人的入选人数,位居总数第一。从古时钱唐到今时浙江,古老的民俗文化与历史遗存穿越时空,在这片土地上植入了坚守的深情,堪称“活”的文化记忆,比如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瓯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民间艺术,不得不提文联。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在中国文联工作了34年的国内联络部副巡视员罗江华。采访中,罗江华表达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研学游的提倡。并表示,此类研学游,可以与民间技艺传承者面对面交流,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在研学的路上记录成长,在体验的路上传承非遗。

罗江华是个1958年出生的老北京,今年年初,他刚刚从中国文联退休。在他的眼里,文艺是个良心活,对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德”是第一位的。

“七爷”——罗江华

穿着中式上衣和棉麻长裤的罗江华,亲自站在电梯口迎接我们。初见罗江华,感觉有点像“七爷”。

“进屋进屋,外面太热了,快喝点水。”罗江华递来冰水,边招呼我们先坐下休息,边喝了两口茶。看得出,这水是专门给我们冻的。

“老房子了,93年就在这住了。这块儿交通挺方便的。”罗夫人说。

罗江华夫妇的家干净整洁,生活用品摆放的井井有条。我注意到沙发的角落里,放着一叠广告纸折成的小纸盒,我的外婆也喜欢折这种简易“垃圾桶”,用完就丢掉,省钱又环保。

在中国文联工作了34年的罗江华,做过工人、服务生、导演、制片、策划……作为一位资深“文青”,罗江华生活简朴,脑袋里却全是“干货”。

导演——罗江华

“虽然没能成为导演,但是我不遗憾。”

罗江华是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专业的毕业生,从小就有着对文艺的热爱。在他小时候,电影学院离家不远,每次坐车路过,他都很羡慕“院儿里”的人。罗江华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电影学院的院子里听课。”

1977年,罗江华第一次考电影学院,然而这次追梦以失败告终。这个心结儿,在罗江华心里系了12年。12年间,罗江华当过工人、做过服务生,但心中一直有一团叫“导演梦”的火苗不能灭熄,愈燃愈旺。

12年后,罗江华再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他31岁。31岁的罗导外貌出众、一表人才,老师建议他考表演系,罗江华拒绝了。“我喜欢自己做了工作别人还不认识我”,罗江华深知自己内敛的性格不适合幕前,在老师建议的编剧、导演、摄影中,选择了导演,真正走进了“院儿里”。这位将罗江华带入电影学院的老师,正是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的儿子。

从工人到导演,罗江华用了12年。

毕业后,罗江华在中国文联工作了34年,这34年里,做过秘书、演员、策划、导演、制片人等工作,并成为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担任众多比赛监审。

“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求也会发生变化。从虚,到实;从表面,到内容。”罗江华说,“如果没有想好名和利,就不要做文艺。”这样看来,罗江华是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实力”的典范。

我想,这就是“文艺圈”和“娱乐圈”最大的差别吧。

“文艺百科”——罗江华

文艺圈包罗万象,光是各个协会,就包含了戏剧、摄影、电影、书法、音乐、杂技、美术、电视、曲艺、作家、舞蹈等14个领域的全国文艺家协会。

罗江华喜欢人物画。问及最喜欢的画家,罗江华坦然,最喜欢的国内画家一位是罗中立(代表作《父亲》),另一位是刘孔喜(知青主题画家)。国外的画家最喜欢毕加索,“我喜欢有创意的作品”。

罗江华喜欢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由于工作的关系,34年来罗江华拍摄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罗江华有一个小小梦想——文联成立70年之际,在中国文联文艺之家的展览馆举办个人摄影展,叫《我们与共和国共同走过》,展出罗江华拍摄的140余位艺术家的肖像作品。这次个展,既是对自己34年工作经历的回顾,也是个人对文联的回报。

现阶段民间艺术虽呈多元化发展,大部分民间艺术仍处失传的状态。很多民间艺术者虽手艺精湛,由于其工艺缺少理论知识,导致技艺无法得到记录和传播,如刺绣。中国10万绣娘中98%不会绘画,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导致作品传播不足,原创性差。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实践(创作)、理论、影像传播三者需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很多民间乐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的制作者都是民间艺人,而制作工艺几近失传。采访中,罗江华表达了希望浙江音乐学院能够成立民乐制作专业,向特色学府转变的愿景。“我希望民间的东西、庙堂的东西能走入学府、走向殿堂”。

“我们不缺演奏的人,我们缺少的是制作的人。”罗江华说。

“感恩、坚守、奉献”——是罗江华选出来描述自己的关键词。“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老师的培养及感恩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坚守”坚守职业道德,坚守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奉献”罗江华用了34年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全国各文艺家协会服务,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回报社会和国家。

采访的最后,记者希望罗江华推荐一位下期嘉宾。罗江华毫不犹豫的说了解海龙的名字。

说解海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照片,应该是家喻户晓吧。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纪实系列照片,其中就有广为人所知的《大眼睛》,这幅摄影作品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解海龙的作品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作品中的女孩叫苏明娟,“像苏明娟一样被帮助、被资助的孩子都在做公益”。罗江华加重了“都在做公益”这几个字。罗江华说,一个好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足够的社会担当。“我们需要在文艺界有名,在社会上也有名,做社会人都知道的艺术家。”

“艺术家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能失去自我。”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不那么美,更谈不上完美。艺术家应保持自己的诚实,这种诚实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不流于世俗的自我判断,拒绝其他力量强加的任何东西,并将这种自我坚持贯彻到作品之中。

艺术家不仅是美的创造者、爱的传播者,更是真理的守护者。正如罗江华所说,艺术家要讲担当、讲责任。艺术家们应心系人民,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关注社会题材的作品,养老、住房、就业、环境、留守儿童……希望透过艺术作品这双眼睛,看到爱和美的同时,也看到对事实的追问和质疑,这才是艺术家的责任。 (文/艾思)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