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行。
“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应邀参加会议,会上,张鹏分享了对研学旅行中,教育与研学、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分享了他独到的见解。
张鹏在会上分享(摄影:刘小宁)
张鹏先生谈到,要搞好研学教育,把学校、旅行社等第三方和研学基地等目的地三者之间打通,研学这件事就好办了。研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现阶段主要是教育部推动研学教育。
“我的心目中人的一生接受的教育有三类: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公共教育,我们中国缺少的就是公共教育。”张鹏表示,“像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自然馆都是公共教育,包括法院、医院,给我们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空间,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责,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职责利用起来。”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研学教育,中小学对研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上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在游中学、在学中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首批二百余家研学教育基地营地中有一大部分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研学基地,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意义。
“博物馆不是旅游景点,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张鹏说。
本次论坛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到会嘉宾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均,中国“当代徐霞客”、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青少年博物馆项目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等十余位行业权威人士。论坛围绕研学行业中教育的个性化、流程执行的标准话、研学机构与互联网如何实现强有力的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因为时间关系,我给大家分享三个内容,一个是做一个简单介绍,我这边的情况和我们团队的情况;第二个是谈一谈我对研学旅行的看法;第三个,我们毕竟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力量做这件事情,社会力量怎么样参与其中。
第一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自己是从2003年的春天开始,在国家博物馆给孩子讲中国通识、世界闻名,到今天16年。应该是比较早的专门给孩子讲博物馆的人。直到现在我周末也会去,一年100场公益讲座,大大小小很多学校都去过,北京很多学校也已经去过。从几年前开始通过书的方式,给孩子做一些博物馆相关教育工作,先后写了四五套书,最近写的是给孩子的中国文物通识,840多万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做了一些培训,面向全国的博物馆,包括一些省的社交领域专业讲解员培训,希望自己给孩子讲博物馆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我们做了一个关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一家专业团队,我们的定位就两个,第一个关注青少年,第二关注博物馆,现在我们主要是会生产博物馆的图书,做博物馆音频,做博物馆课程,做博物馆游学。我们的游学是对C端市场,因为之前有曾经做过B端,学校来找我,500个人要去西安,不干。但是为什么今天参加我们的圆桌论坛,是因为我们之前有做过,包括北京的中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课,两百人去故宫,也跟很多学校,很多博物馆,我们的基地,教育部专业的老师,领导沟通,还是有一些想法,可以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我们有一个线上的微信叫耳朵里的博物馆,大概有近30万用户,除了博物馆之外,社会用户数量是最大的一个,我们原创率大概80%,我们的游学基本上都是C端用户,我们有两个系列产品,一个是去南京看六朝,去洛阳开隋唐,第二个我们去希腊,埃及,以色列,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内部,我们推产品推的少,不是说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需求完成特别大于我们的供给。我们希腊游学在社群里面大概一两个小时就全部报完了,没有必要在外面再去做更多的销售,所以有些伙伴们来找我说,你们产品能不能放在我们平台上来销,我们是没有线下的游学产品拿过去做销售,更多是有一些线上的。图书跟音频的部分是偏重于线上,音频一部分是免费,一部分是付费的,大家可能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无问西东展,展览音频都是我们做的,包括大英博物馆学习单也是我们做的,很多社会机构都是把我们带logo的裁掉之后,当做他们自己的用。现在各个博物馆跟我们合作面向青少年学习内容,我们还是专注于做内容生产和开发。
还有一部分是付费音频,比如今年我们开始尝试做中国通史,前些日子讲席地而坐,讲古代的席子怎么做的,古代人为什么有席子这个东西等等。所有东西还是立足于我们博物馆很垂直的领域,也耽误大家一点时间介绍一下中国博物馆,中国截止到2016年底,一共4873家博物馆,现在一定是突破5000家,北京179家在册的博物馆,还有很多不在册的,博物馆非常庞大,博物馆是最主要的一大类别。但是博物馆也会有自己的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我特别感谢的是2003年我开始讲,2008年的时候博物馆开始免费,2018年博物馆免费10周年,我是看到观众的变化和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有一个数字也可以分享给大家,2017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次806万,未来会越来越高。每次在展厅里面都说博物馆不是旅游景点,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我们是深耕博物馆这个领域,所有都是围绕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自然馆这样一个公共文化资源单位,而不是从学校的角度做延伸,这恐怕是我们最大的差别。这是第一个,给大家做一个简单说明。
第二个研学旅行,想和大家交流三点,第一个,研学旅行定位是什么,到底从旅游的角度认识他,教育的角度认识他,人的一生教育三个板块组成,一个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公共教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自然馆是公共教育空间,包括法院、医院,给我们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空间,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责,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职责做起来。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教育部推动,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就像刚才讲的实践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所以我是想我们要了解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我们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开展一些教育的事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想和大家讨论的跟前面那个问题一样,到底谁来牵头做这件事情,2016年国家旅游局牵头,2017年的时候,教育部基地投入50万经费,教育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和以前很多首先介入这个领域是从旅游的角度介入这个领域不一样,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力量进入这个领域,这是一个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力量牵头做这件事情,我们到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引,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研学内容是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研学的内容是什么,谁来组织这样的问题。在我心目当中两部分,一个是线路的问题,研学应该是三个点,只要把三个点打通就好办了,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第三方,但是我心目中的第三方只能是旅行社做,包括世纪明德,真正一个学校1800人,一般机构是做不了的,专业力量承担不了,包括中青旅,只要这三者之间打通就好办了。线路设计在我心目当中,旅行社这个环节要主要承担,一头连学校,一头连目的地,线路上的设计,不牵扯到内容设计,他不懂博物馆,也不懂学校,他中间应该是牵线路的问题。我跟很多朋友说,你们要培养的不是能讲故宫的人,你们要培养的是在故宫进行回顾,进行穿线的人。应该是中间这个环节旅行社承担。
第二个,课程的内容,这个应该是目的地馆方承担,教育部基教司为什么有两百多家研学基地,让你做课的,而且是菜单化,针对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目标。真正源头的内容,应该是博物馆去做的,但是中国的博物馆,我了解的博物馆,包括科研院所,博物馆现状是现在很多博物馆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博物馆社教大部分是播音主持,而且其他非专业的,而且现在缺少既懂孩子又懂博物馆的人,这也是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我们要给孩子专业的内容,我自己的内容有一个团队在写稿子,昨天晚上改到夜里一点多很生气,他给我的内容我很难受,他提的问题不是我正常给孩子讲的视角,他的专业知识点也不是我想要的知识点里的内容。像北师大、首师大我们真正培养基础教育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有博物馆教育这样的课程,案例,给未来的老师们先去培养。所以现在就会缺少很专业的人才,因为我自己也做博物馆工程,我自己带了十个人,我自己有一套讲出来的东西,但这些孩子,我举一个小例子,我说你要做一个大同的游学,他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他学考古的,他在网上把所有大同相关性的书,他觉得有意思的,全都买一落。我要做的是先设计,需要什么内容找什么内容,而不是把自己先塞满,塞满了倒不出来,这部分工作应该是博物馆做的。北京有一家研学基地,请我给他们培训,打电话我说是你们谁谁谁找我的吗,他说不是,我说那你哪个部门?我是物业管理办公室。这是很多博物馆现在的现状,而且博物馆也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中国博物馆开放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博物馆在中国是非常封闭的圈子,他认为本身就是内容提供方,他的开放,大部分博物馆是一级一类单位。
我们给政府这样的投入,他们应该担起来做博物馆终端部分的课程,学校的角色是什么,整个全程都应该参与,线路设计当中,学校要从自己的角度给意见,目的地课程的开发,学校应该给意见,这就是国家博物馆,陕西兵马俑,建立起来课程的研发,国家博物馆跟北京四中做了,面向中学,这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四千多家博物馆,80%博物馆是半死不活的,大量资源都集中在优势的大馆里,我想说的第三个话题就是研学内容该怎么样做,谁来组织这个内容,我心目当中线路应该旅行社来做,课程内容应该是馆方,目的地做的,学校应该参与到完整的过程当中,把控质量,提供方向,提供要求的角色,因为我不是做这个的,我只能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个事情。
第三个,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我们团队做的是专业社会力量,博物馆在开发这样课程的时候会找到我,比如说像陕西一个博物馆,他要做面向500人课程设计的时候,他会找到我们来设计,甚至找一些技术团队,ipad来了一个人发一个,一些技术公司可以参与进来。我们目的地也好,旅行社也好,做这项过程的时候,设计线路的过程,目的地的馆方也好,设计这项线路的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借助外部专业的力量来做,因为这是很空白的新兴的领域,大家都在摸索,有一部分人先行积累起来可以用,所以我们团队的定位是做专业的社会力量。所以说就会有南京的博物馆,他们的课程是我们设计开发的,北京博物馆课程是我们设计开发的,国家博物馆课程都是我们团队在设计开发。包括现在西城有一个博物馆正式委托托管给我们,我们来负责馆的运营,开放,教育活动。我把他做了之后,会有很多学校愿意把社会实践的目的地,课堂放在我们这样一个空间,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无论是在线路的过程还是内容的过程,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去辅助做这样的一些工作。
我大概就说这么三块内容,谢谢。(文: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