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18中国童书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本次童博会由中国出版协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主办,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支持,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协办,北京方略博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电子城集团旗下企业)承办。
智开学院院长邢良应邀对小朋友们和家长朋友开展了题为《寻找人生的罗盘》的主题沙龙演讲。讲述了他在多年教育研究经验中,对素质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理解。台下坐着的小朋友对演讲内容显然不如看前一场“西瓜叔叔液氮秀”更有兴趣,但演讲吸引了很多家长朋友的注意力。
(图片由智开学院供图)
智开学院提供了一个展台给小朋友们进行体验。现场展示的项目中,一款“智慧农场-养护机器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参观。现场老师介绍了他们如何利用农业机器人题材帮助孩子们建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又如何利用实训的方式促进青少年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小朋友们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课程从简单的结构拼装,如何设计拼装的方案,最后拼装成什么样子,都需要孩子们认真学习,掌握一定的操作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沙龙演讲结束后,在展位现场,邢院长接受了中国网研读频道记者的专访。
一个人心智的成长过程,是从具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成长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思维的成长,到形成思考能力,是基于具象思维的基础开始的。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学习的过程建立更多的具象环境,将有助于更多的孩子们形成思维的发展。很多的学校、家长制造各种机会让孩子接近自然,让孩子们看到山川水流、蓝天白云、花色草长等具象的画面,但是从智开学院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让孩子看到这些自然实景,还要考虑到背后的原理和发展过程的探究和思索。社会的组成除了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除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还有更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建立更多的这类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更深度了解、熟知思考的路径,培养思维的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期间也包括更多当今时代发展的新科技内容。
“智慧农场-养护机器人”只是智开学院研发的众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这个课程融合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和拼装的职业内容,也有农业物联网系统、互联网大数据系统、环境监测等高新技术的内容,通过建立不同年龄层次的课程,对各个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基于智慧农业为题材的生涯探知实训教学。这些教学系统的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体验式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获得自我职业能力探知的机会,进而培养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和发展思维的成长。
(图片由智开学院供图)
”学习的过程尽量要增加可视化的内容和环境,孩子早期的发展都是从具象思维开始的,这种具象思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通过感官采集信息,建立行动的蓝本,而这个过程中就伴随着行动策略的思考,在行动结果基础上反向思考将获得新的策略和意识的提升。”
“在实践机会逐渐增多的过程中,伴随着具象思维成长的同时,思维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逻辑思维逐渐被孵化、成长。所以说,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人思维结构发展的过程,一个从具象思维为主导,向逻辑思维全面发展的过程。”
“除了实践的方法,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事物之间背后的联系,帮助孩子们建立思考节点,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联系、判断、和思考。”
“从逻辑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便是向着更高程度的思维演变。形成良好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常说的创造力才会出现,智开学院针对教学系统的开发,要完成的目标就是对抽象思维的形成提供一个环境和有效的引导。让孩子们逐渐完成不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大量物化的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和开发,来建立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在我同邢院长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智开学院工作人员操纵“养护机器人”移动、浇水、施肥,水珠直落在桌面上整齐排列的绿植上,我想象着,如果整台机器是由中小学生阶段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同我们一样看到机器能够顺利工作,这应该会是很大的成就感吧。
素质教育,是在同应试教育分割孩子的学习时间,终归要协调融合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一直都是教育的一体两面,他们都被认为极其重要,根源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如何在这短暂的童年时光里,最大程度地赋予孩子能力、发觉孩子潜力、发现孩子未来成长的动力,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共同面对的命题。
在邢院长看来,智开学院当前的课程设计,是将孩子思维的成长和发展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的课程指标,从具象思维开始,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的发展规律进阶和组合。这里特有的教育思维逻辑,是让孩子从自己动手开始,将结果和目标比对,在总结中发现思维的漏洞,进而完善思维的结构,用智开学院独特的生涯实训课程形式将“知易行难”的道理让孩子们“看到”。
(图片由智开学院供图)
“这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坐在别人的车上,在自己的心里或者言语上,很喜欢对开车的人进行指挥或者评价,对别人的错误操作很难理解和接受。等自己学会了开车之后,随着自己在驾校的学习和自己上路开车的过程,便很少再随意说教别人,也很少自己说大话了。”
“智开学院的生涯实训教学系统,是帮助更多的孩子建立自我探知的机会和意识培养的教学平台。学科知识的教育和自我探知课程体系相比,学习知识就像一个人在现场看别人坐过山车,过山车怎么运转,上边的人有什么反应,所有事情都尽收眼底,甚至倒背如流,这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观众。而生涯实训教学系统是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座位,一个亲自感受过山车的机会,感受真实的刺激和快乐,再通过特定的形式,让大家有机会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尺来测量自己对速度的评价、对恐惧的评价、对快乐的评价,再看到同时体验的他人的评价、指导教练的评价、系统规则里的反馈和评价等等。有效的帮助自己建立多个维度的评价和思考的过程,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价值观体系和自我探知意识。”
智开学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积累和努力研发,结合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基地经营、国家课题研究、新技术研发等诸多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涯实训教学体系,很多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同仁所接受,相关课程已经融入应试教育体质改革中。在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同北京市五十多家中小学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合作,并完成了国内首个中学生涯实验室的开发和建设,很多课程支持了众多的中小学科技进校园、生涯教育校本课建设等工作。
(图片由智开学院供图)
邢院长认为,新的教育改革方向中,课程建设的方向,将会逐渐从知识学习向思维培养发展,重点也将从能力培养,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转移。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需要注重思维的培养,结合他人经验性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才是更加有效的帮助孩子思考力的形成。当前很多学习仍然是认知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主,相关的资源和社会意识形态还处在发展的早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期待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涌现,让教育环境能够更加均衡有效的帮助到更多的孩子,这个过程需要广泛的社会认知发展和相关的社会资源支持,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层面。
内在驱动力发展:自己无法捕捉又真实存在的力量
在采访过程中邢院长提到,这种内在驱动力,我们可以借助物理学中牛顿的力学原理和概念建立理解,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比作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发展的成就比作一个物体的位移量,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大家理解这个概念,可以借助物理学的一些知识,就好像牛顿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去分析力的组成,产生运动的力是由多个分力组成的,每个分力都有自己的强度、方向。在内在驱动力的组成上,也有很多的“分力”,这些分力的组成包括态度、目标、价值取向、道德规则、生活压力等,跟内心思考有关的影响因素和能量。”
(图片由中国童书博览会供图)
“智开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尊重孩子个人内在驱动力的基础,并根据发展的要求进行挖掘和塑造,有效的形成孩子发展的动力和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邢院长认为,所有的课程、教具、教材以及教师的作用,都要帮助孩子排除掉那些会产生影响的外力,形成有效的平衡动力,去掉没有用的内在影响力,从而建立积极的、有效的、稳定的、持续的内在驱动力。对无用的或负向的态度、情绪、理念进行摒弃和抑制,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让每个孩子能够用有限的时间更快的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与方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的平衡。”
“既然内在驱动力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合力,这个力如何指导我们成功呢?首先我们要去掉那些没用的或消极的态度,去掉那些没有用的行为习惯,去掉没有用的思考内容等等。让正向的动力驱动人的发展,针对这些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方法论和教学体系问题,讲清楚需要很多的内容,今天就简单讲这些,以后可以更多的参与或关注智开学院的相关活动或资讯。”
“内在驱动力的培养应该在儿童早期阶段开始,这也是一个追求发展的人一直要面对的问题,早期开发会形成较好起点速度和加速度,对个人未来的生涯教育开展和个人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即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之外,特别加入“发展”职能。而所谓的“学生发展”,即囊括了生活、生涯与生命主题的发展认知,以及相关能力、素质的提升。其实,可以把学生发展细化为生活、生涯、生命之“三生”。
邢院长说自己既是生涯教育的研究者,也是生涯教育的践行者。深度研读了政府指导性意见中提出的,初中阶段“具备生涯规划意识”,高中阶段“具备生涯规划能力”这样的目标,落实到方法论和社会实践中。
采访过程中,邢院长多次邀请我们到智开学院在沙河高教园附近的基地去参观,那里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对青少年生涯实训教学课程内容更充分的进行呈现和展示。他希望把基地打造成一个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样本,具有充足的教学功能和良好的观瞻效应,为更多的家庭、学校、基地、营地提供生涯教育的资源补充。
研学的概念,给了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新的思考
针对研学发展的思考,邢院长从基地发展谈到研学形势,提到了这两者都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提供更好地走出去的机会和内容,如果说研学是增加了这种走出去的机会的话,那么基地的发展就是提供了走出去后获得成长的环境和资源。帮助孩子们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去感知、学习。邢院长还提到,当前研学的大力推动和开展,是国家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充分融合、详细分工的一个教育改革举措,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推力,是以前社会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在新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成果,这个过程囊括了以前的自然学习、实践学习、游学活动等。研学概念的提出也是从原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转变成了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工程,因此,研学的发展也并非简单的内容创新和形式改革,更不是所谓的资源整合做教育的简单理解,而是一个更系统化、多维度、进阶性、再分工的复杂教育改革工程的一部分。社会资源要从问题的核心和主旨目标方面,建立整体思维,来理解研学、参与研学活动,将自己的能量在有情怀的基础上,升华到有贡献的角度上来。从业者要明确角色和使命,从主导思想改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概念升华出发。
(图片由中国图书博览会供图)
邢院长认为,研学这样的事,需要由国家作为主导,由教育部多引导和管理,社会资源之间的统合能力相对较弱,公信力也不够,而对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统筹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毕竟普适性的教育过程是很难进行详细量化评估的事情。尽管研学有旅游资源的参与和学生游学的概念存在,但研学不是游学,更不是旅游,研学活动的执行过程,还应由学校主导整体的组织规划、教育机构提供内容载体,旅行社提供优质的过程服务和过程保障,协同完成每一次研学活动的开展。
研学的提出,并非仅仅是概念的创新,更不是扔掉以前的模式,替换一种新的模式,而是基于原有的基础,逐渐发展一个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补充组成。所以,在邢院长看来,研学的发展给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市场更多思考教育的新机会,只有面对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迎接创新与发展。这里面涉及了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对教育形式的思考,对教育内容的思考。
如果我们把孩子看作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就要更加用心的做好当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不断地对未来教育进行思考,每一份微小的力量才是真正完成对孩子发展的帮助,每一次课程、每一个老师才是真正提供孩子成长的直接帮助、监督、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自我规划,学会把自己变成社会中一个有用的组成部分。挖掘自己生命的潜力,创造更多的可能,从小塑造信仰,慢慢遵从内心,以踏实肯干的姿态,一步步坚持前行,是为生涯教育之本色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