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学旅行做不好?你知道如何把“

来源:中国教师研学旅行特刊
教育部出台的相关
从“研学旅行”到“学科活动”,是将“课程、课堂、践行“有机结合,采取一系列手段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治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莫定基础。
一、从“
是对近期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既需要书本知识的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更需要走进社会,感受生活,在实践中领悟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和课程。研学旅行是对古人“知行合一“育人精髓的传承,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为青少年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中华
矿大附中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在陕西展开了以“游三秦大地,学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探究,先后在革命圣地延安、千古一瀑壶口、民族之源黄帝陵、历史古都西安等地进行
二、从“
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更加科学、更加真实
教育部明确指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
在认知方面,小组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团队的力量。大家最终发现,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深刻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更加懂得要增强团队意识。此外,践行活动使学生终于有机会走出学校和家庭,他们兴致盎然地融入各项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感知社会,学会质疑求证。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有效地拓展,也学会了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认知方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独立思考,开始了质疑;从简单学习书本知识转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体会到“知识无处不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效能高于个体学习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目标意识越来越明确。
在情感认知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深深体会到了“在家千般好,出门万般难”,体会到了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由衷地感激父母,感谢关怀自己的教师,感谢像兄弟姐妹般相处的小组成员。可以说,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感恩,认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三、从“
班主任的感受:
我校研学旅行结合了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其中团队教育的内容是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的共青团教育中,孩子们只能够通过
任课教师的感受:
研学旅行课程将课堂移步自然景观和人
学生的感受: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陕西大地浓缩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在杨家岭、枣园,我们深入了无数革命家的生活,并通过周围的窑洞民居了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华清池,我们了解了李唐王朝的兴衰;在兵马俑和陕博,我们被先人无穷的智慧震撼。这次研学旅行,我们从
家长的感受:
孩子们到了革命老区,看到和听到老一辈革命家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对孩子们的触动很大,使他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为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而努力。孩子这次去延安前曾经问我,现在的社会“延安精神”还剩下多少?我当时难以回答,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的回答是:要有信心,要有正向的能量,要用“阳光心态”来看待,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延安精神做加法。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能做什么,我们相信:“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综上所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研学旅行,以开门办学的姿态让学生在游历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做人和做事。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合学与行”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学生和老师一同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
依托研学旅行的“文化践行”,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学科活动”是文化践行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以课题引领,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