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给孩子一段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去国内外各地开展以学习为目标的旅行也成为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只在于书本,也不只在于课堂,除此之外,还在于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对于中小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水平,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由此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是需要多部门携手共同完成的一项教育内容。要把这项教育内容贯彻好,相关方面不能夹杂过多的功利性目的,而应该真正将动机放在让学生们长知识、长见识、提兴趣的角度来考量。在此基础上,多方联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可能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放飞梦想。

实际上,研学游绝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从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意见初衷来看,也是想通过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而只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做到既旅行又研学,在学中行、在行中学,才能有望达到研学游的目的。但是,如果参与组织的各方从一开始就光盯着研学游背后的商业利益、带着搭车心理来运作,那这样炮制出的研学游很可能就要南辕北辙了。

但遗憾的是,由于研学在我国刚刚起步,研学市场尚不规范,出现了研学机构质量良莠不齐、研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研学费用过高的现象,甚至个别还出现了“只旅不学”、把研学游当成了一种单纯的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其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更好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如严复所言,研学是件有益身心、能提升自我的好方式,可人们在选择的同时也得警惕“伪研学”的现象,让研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