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许多学生家长都感觉到,研学已然成为社会热词,不仅仅有“经济蛋糕”被炒作的倾向,且有一哄而上、一蹴而就的势头。事实上,研学是一项综合上下游多个环节的活动,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笔者所在单位也抓住“刚需”,把研学活动稳当当地开展了起来。半个月的时间,研学活动开办了六七场,这期间有新知探秘走进在建地铁站工地、有博古通今车轮上看大国崛起、有科学实践水污染与净化……笔者作为实操者,虽不敢夸口说每场活动做成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但场场爆满,叫好又叫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如此,对实操研学活动的策划者亦是如此。研学一样是做教育,教育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对孩子负责,教育就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而非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为此,从事研学的人员一定要“身正为师,德高为范”。
首先,研学活动必须重视教学工作,深耕好“教”的问题。世事处处皆学问,研学目的地开发,并不困难和复杂。关键在于,谁来教,怎么教?研学课件的研发不仅仅是导游背述概况,或是专业人员解析,而是在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教材学科等背景下,结合研学地点的信息知识、人文、习俗、历史、文化,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关联,与世界关联,与自身关联,学到综合性多样性的知识,才能研有所获。这就必须要重视研学课件的编撰工作,不仅要对研学地点熟悉,还要对现行教材了解,才能结合教学,有点有面,有历史的纵深梳理。更重要的是,知识史料要精准,决不能像有些导游词信口开河。放眼目前的研学线路,重线路、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很少有专业的研学课件。研学活动必须要看重研学品质和成效,深耕好研学产品。
其次,研学导师的职业准入标准或资质亟待出台。术业有专攻,研学内部有多项工种需要细分,涉及旅游、教育、安保等诸多方面。这些工种必须要有统筹与调度,所以“研学导师”这一提法应运而生,而实际上,民间一些机构也借此开展研学指导师的培训,但三五天的培训就能领到的证书,实在难让人信服。目前,在国家层面上的人力资源职业认证、考试当中,还没有研学导师这一职业资格,有识之士也呼唤相关部门制定入职标准,以及通过国家资质认证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认证。
综上所述,对于有志做好研学工作的各方人士,现在恰好是理论与实战的大好时机,研学作为社会大课堂,不仅孩子在学,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要以专业敬责之心学之。
下一篇:让研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